站在分水嶺上回頭看 — 梳理香港前專業化舞蹈的特色及價值

站在分水嶺上回頭看 —
梳理香港前專業化舞蹈的特色及價值

李海燕

 

「香港舞蹈口述歷史」計劃設定的目標時代,是由五十年代至舞蹈專業化前的香港,受訪者共十人,在香港舞蹈圈活躍的時間由1950至接近1980年不等。穿越三十年的時間跨度,卻有多於一位受訪者表示,在五十年代之前「香港沒有舞蹈」。我對這個說法感到很好奇。舞蹈是一種身體表達方式,有人類便會有使用身體的機會,要舞蹈全然不存在,並非那麼容易的事。那麼,言者是站在今天我們想象舞蹈的立場,否定自己成為從業員之前的舞蹈存在嗎?八十年代香港成立了專業舞團和學院之後,五、六十年代的舞蹈模式從中心移向邊緣。目前香港舞蹈界普遍認同香港舞蹈發展歷史的劃時代轉向 (monumental turn)是專業化的開始, 即是三個專業舞團(香港芭蕾舞團、香港舞蹈團、城市當代舞蹈團)及香港演藝學院先後於1979至1984年之間成立,但鮮有分析前專業化的舞蹈形態對後專業化發展的影響。本文將從舞蹈發生的場所、社會背景與身分建立、身體的器物觀/功能性、創作意圖和形式,嘗試梳理斷代分水嶺的兩側,香港舞蹈在媒介特色和美學構成方面,有否發生有機的過渡。

瀏覽器不支援本 PDF 閱覽器,請按以下連結:

閱覽文章